当日,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
查看详情
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8日在厦门开幕,“深海一号”能源站、“海葵一号”、“海油观澜号”等50多项科学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海洋大国重器在展会上亮相。
查看详情
原位深海取样,达到国际标准——北京先驱“海平线特别行动队”再破深海环境箱式技术难题
查看详情
更多
近日,在西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81航次的“大洋号”船的后甲板上传来调查队员们一阵欢呼声,在海上连续试验五日五夜的“洞察”号成功回收至甲板,这标志着“洞察”号圆满完成本次在西太平洋北京先驱结核矿区的应用性试验任务。
更多
“蓝色循环”的创新之举,是中国政府、民间共同发力,积极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6月8日,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如约而至,由自然资源部组织评选的2022年度“海洋人物”揭晓。
未来7个多月,中国科考队员将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中国北极黄河站展开多项科研考察活动。
更多
日前,辽宁省印发《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辽宁省海洋经济总实力要明显地增强、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要大幅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显地增强等任务目标。
今年辽宁省已累计拨付渤海综合治理资金11亿元,支持沿海城市开展河口湿地及岸线海滩综合治理,提升水污染防治监测及执法能力。
近日发布的《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2022年度)》显示,2022年灵山岛生态产品总值为59474.45万元,为山东乃至全国海洋海岛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样板。
近日,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承建的“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投入运行,该平台是国内首个省级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
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十四五”我国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如何推进陆海统筹,探索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成为沿海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上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366.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名,同比名义增长6.8%,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4%,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5%。
能抗灾又能自愈的海岛智慧微电网应运而生,该微电网将有效保障东极供电稳定可靠性,实现从“用上大网电”向“用好绿色电”的迭代升级。
面朝蔚蓝大海,一条条“彩虹”发电栈道在码头延绵数十米,喇叭花景观风机迎风旋转,光能地砖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这个美丽的场景,来自福建莆田的绿电海岛——湄洲岛。
3月16日早,一声汽笛后,一艘环卫船驶出了福建厦门西堤海上环卫码头。根据大数据分析研判的定位信息,环卫船行驶到位于鼓浪屿附近的一片海域上,开始海漂垃圾打捞工作。随着水葫芦、枯枝等垃圾不断被捞起,这片海域逐渐恢复了干净。
2月4日,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广东要全方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要地。
为助力深圳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对深圳海洋城市科考成果的认知,以及对深圳优越海洋地质自然资源优势以及悠久海洋文化的了解,市直机关团工委与大鹏新区侏罗纪研究会联合主办了“深圳侏罗纪海岸——地球最早开花的地方”展览活动。
长三角一体化丨“宣城—上海洋山港”海铁联运直达班列首发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物流”
8月19日上午,三沙海事局向三沙市船务管理局颁发“三沙2号”轮的船舶所有权登记、船舶国籍和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标志着三沙市新建的大型交通补给船“三沙2号”轮拥有法定“身份证”。
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趋稳向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科技厅、教育厅、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通知,命名12家单位为第一批“自治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其中4家为涉海单位。